去看了长安三万里

因为曾在洛阳打过几年工,倒是完全对于长安三万里这片子挪用史实不尊重洛阳文化导致的骂声非常理解,毕竟现实中这两省的争论就是由来已久并且关乎许多深层次利益了,所以火了之后从“故事片”被标榜成“叙事片”然后被骂是很正常的。

今天不是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只是我在知乎豆瓣看了一些斗大的批评文章之后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片子,这片子本身是有很多美式动画风格在里面,但是剧本中没有西化中文,这点而言非常难得,所以也非常新奇。

不过动画电影做了三个小时也是有够新奇的。

于是就先叠甲,剧本和美术这些东西很看受众,或者说看消费者喜好,就这部片子而言你说它是“李白在大唐当赘婿的乱编”可能也没什么错。

在看了各种批评或者夸赞这部片子的文章之后,我发现所有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各种角度大书特书,但是唯独不在乎鉴赏,或者说是从美学的角度去评价作品。这在我看来很有意思,而且有些要不得。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读过朱光潜的《谈美》或者《悲剧心理学》,他老人家讲“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片是我最近几年看过为数不多能有这个意境的片子之一。

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在于我认为它剧作其实还是挺优秀的,这部片子通过高适李白两个人物一体两面讲了一个悲剧故事,很好的把握了观众离悲剧有一定距离,又留下了让观众沉浸到悲剧当中去的空间。

而沉浸到悲剧当中这件事就需要有那么一丁点所谓的艺术素养了。用现实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去评价一个故事的逻辑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说啊,剧中的人物照进历史,即便是在一个时间也不会在一个空间的;剧中的叙述李白奔放高适务实,都是精心修饰装裱过的;剧中的大是大非,是属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

审美之所以是审美,首先应该是有距离的。

为了一个故事去做很多切实的考虑,很多人都这么做了,这是我认为要不得的地方。把一个悲剧故事当成是切身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没什么意思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不叫悲剧,那叫灾难。

就算你不理解悲剧的意义,那么考公是唯一正道、做题家是一个阶级而不是一种标签、文艺创作是服务于主旋律的工具,这不是悲剧吗。

看不懂这剧本的蠢蛋不少,认为自己看懂这剧本的蠢蛋也不少,而真的看懂这剧本的蠢蛋还是不少,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

想想呗。

THE END
夜华子酱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